——用殘缺之美,治愈喧囂時代
斑駁之境
刻意保留手工批刮的細微刀痕,礦物顆粒在光影下泛起星砂般的不規則閃爍。蘇州宅院案例中,晨光斜照青灰微水泥墻面,呈現水墨暈染般的漸變效果,每道痕跡都成為時光的敘事線。
殘缺之韻
接納小于0.1mm的微裂縫作為時光勛章,梁柱交接處不做直角收口,任邊緣自然蜿蜒。北京胡同茶室改造中,老房裂縫被微水泥溫柔包裹,化為空間“歲月的折痕”,破損處嵌入苔蘚盆景,讓殘缺煥發生機。
光影雕刻術
拒絕直射強光,采用紙燈籠+局部洗墻燈組合:
2700K暖白光漫過墻面,形成月暈般柔光
曲面轉角暗藏燈帶,讓堅硬墻面泛起薄霧質感
忌用七彩燈帶,保持光色純凈度
肌理分層法
不同區域采用差異肌理:
墻面粗粒系列(觸感如砂巖,藏匿歲月痕跡)
地面3000目精磨(赤足行走如踏暖玉)
頂面絲滑質感(反射柔光提升層高)
溫州茶室因肌理變化,顧客總忍不住伸手觸摸墻地過渡區。
舊物共生計
讓老物件成為空間靈魂:
老榆木矮柜保留天然蟲眼
手捏陶罐直接置于微水泥地面
剝落墻皮處嵌入朽木切片
南京老廠房改造中,80年代混凝土柱體經微水泥覆蓋后,原始肌理若隱若現,成為最強裝飾。
留白呼吸律
控制物品密度:
每㎡留空率>60%
家具高度不超過層高1/3
裝飾品僅保留三件核心物(陶器/枯枝/粗麻毯)
產品百科